记忆、致谢与顿号
01 记忆
严格来说,我的大学生涯只有两年半。疫情消磨了半年;大四一年没有课,各种杂事,一年也随之过去。
此前已与人多次说过为啥高考志愿要填西安,为何又选了新传,为何又成了现在的状况。在此已不想重复。
虽然对西安的印象不好(比如对环卫、对垃圾分类、出租、道路等等),但在最后,想要留下的一些记忆,却是普通道路旁的一点惊艳。
按照我又宅又懒的性格,本应不会发现这些配电箱上的色彩。其原因是一门课程的作业。老师的要求是拍摄记录一件事。实在没有灵感的我和搭档毫无目的地走在街道上。回程时发现有一个配电箱被画上了一幅荷花,而来的时候是没有的。于是我们就打算拍几张配电箱的照片交上去。第二天,我们开始沿着街道寻找有画的配电箱。然后,就遇见了正在作画的画师。经过一下午的折腾,画师画完一幅葡萄后走人,我们也得到了想要的。
当时我对文本(text)的理解不深入,所以选择的照片不好,课程最终的成绩也不高。我的视野只集中在配电箱上,虽然记录的是整个画的创作过程,照片表现的只是配电箱上的葡萄由少变多,重复的内容太多。实际上,画幅外的作者、围观者、拍摄者以及新闻报道都可以纳入一个更大的文本中。
(注:在我写下这些文字之时,想去找到这些照片。但因为不可抗力,当时拍摄的照片都没了。离校前我又想去补拍,令我无奈的是,由于市政施工,原先画了图的配电箱被换成了较新的黑箱子,只找到了一个没被换掉。殊为遗憾。不过,有的风景被留在了相机里,有的被留在了眼底,而有的则被留在了心底。因其遗憾,终生难忘。只是对西安的印象,又坏了一些。)
02 致谢
在我并不长的大学生涯中,有幸遇见多位好老师。这些老师都启发了我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兴趣,让我大范围地去阅读。能成为如今的我,实赖各位老师的教导。以下稍作梳理与感谢。(注:本科论文没有写致谢的传统。其中原因颇多。我从俗,但确实很感激这些老师,故在此致谢。)
首先感谢书格图书馆的未曾馆长。在大一的一个平凡的晚自习上,我无意发现了书格的网站。虽然没有因此顿悟,找到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与方向,但在此后的日子里,书格都是我心里无比美好的事物。我喜欢搜集电子资源的习惯也自此始。书格让我看见了更广阔的互联网世界。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们的文明”。
其次感谢l²老师。l²老师启发了我对于印刷的兴趣(雕版与活字,毕昇与古登堡等等问题),也成为此后我关注媒介学的原因。l²老师鼓励我去查资料,并给我推荐了《铸以代刻》。这是我首次以较为学术的态度去看问题,我因此认识了麦克卢汉和与本专业无关的黄永年、张秀民、辛德勇等人。惭愧的是,《铸以代刻》买了还没看,虽然一直在搜集关于印刷的史料,但一直无缘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再次是C老师。C老师指导我第一次以正经的态度写学年论文,内容是李普曼与杜威,让我见识到了学术写作的艰难。同时,C老师对庄子也有兴趣,我也曾多次与其交流。
还要感谢L老师,也是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L老师教符号学,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毕业论文写的是《庄子》中的隐喻与反讽,与本专业其实不太搭,感谢老师的包容,更感谢老师在论文写作途中的指导。我与L老师交流最多,不止学术上的,还有生活上的。L老师不喜欢我老是说“但是”,确实找准了我的毛病。惭愧的是,我没有心思继续读传播学,也还没有找到有意义的事。离别时没有和L老师拍合照,但我并不觉得遗憾。陈寅恪在拍照时拿了朵桃花,借此成为符号中的标出项。我拒绝了老师的合照提议,也是希望如此。拍完的照片不会时时去看,拒绝合照却能永存于心间。
最后,特别感谢思想所的各位老师。除了两三位,其他老师的课我都听过,还包括两位X老师的研究生课程。Z老师是我第一个去听课的老师,给我开了理学与心学的书单,我虽然没读完,但已经收获很多。S老师送我八册《俱舍论》,至今只看了一册,惭愧。Y老师很是热心,在我考研时帮助很多。但我很菜,没考上,让老师的付出白费了,惭愧。
从大一到毕业,基本上每周都会和X老师进行一次交流,短则10余分钟,长则半小时。或问问题,或聊书籍,或听往事。跟着X老师,我读完了老庄,最喜欢的书也变成了《庄子》。X老师对陀翁的喜爱影响了我,明白了哲学与文学的汇通,我也给X老师推荐过许多书。我的毕业论文有幸也与X老师思考的问题相关,只能说是所见略同,哈哈。
03 顿号
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几个月。本来离校时已经写好大半,却由于我的懒惰拖到现在。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我大学生涯画一个顿号。顿号的前后内容是对等的。顿号之前,我作为学生,虽然不太称职(绩点不高,逃过课,怼过老师),但我也读过一些书,听过一些其他系老师的课,学到了一些东西,不算白费这两年半。顿号之后,我作为一个社会人,想要以在校时的心态与激情,去找到一件有意义的事,寻求心灵的宁静。
我还想要记录此刻的心态。矫情一点的说法,我现在很迷茫。我不知道应该去追求一种确定性的生活,还是追求一种能平静面对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心境。我现在的工作就是给甲方公司写一些宣传文章,工作使我回家就想睡觉。看书的时间已然很少,更何况去找有意义的事?有人写过《我的二本学生》,我亦想做个采访集,记录我和同学们毕业后开始工作时的心态,名为《我的一本同学》,不知有没有机会。到时此文不妨做为其序。
I want to say goodby。此后许久,这个公众号应该都不会更新。我们有缘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