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札记

将技术用于社会的道路崎岖不平,它所途经的地区布满了利益群体、特权阶级、国家权力以及自满的决策者。p145

新的传播技术本身并不能克服制度的障碍,也不能扭转目前限制创造性变革并阻止顺应当代需求的控制杆。p153

重读《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的过程是艰难的。之前我怎么没发现这本书这么折磨人(再版序言倒是挺好读的),我觉得翻译和作者的锅都有。翻译如前苏联与苏联的使用问题,corporate Ameirca翻译为公司美国

p18译文:欧洲国家和美国就不太可能相信无线电频率会成为一种有益于发展的资源……相反,在美国,无线电迅速成为大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助手。

这不前后矛盾嘛?原文是Europe and America与the United States,译者把两个都翻译为美国。America在这里应该翻译为美洲,前文也提到“North America a rich and inexhaustible continent”。因为北美洲富饶,欧洲有亚洲和非洲的资源,所以不重视无线电。(不过作者前文说美国认为北美洲富饶,这又与我的解释矛盾。美国认为美洲富饶,应当与欧洲一样不发展无线电,为啥情况相反?这就是作者没讲清楚了。)

作者还有行文逻辑不流畅的问题,第二章“商业广播媒介的崛起”后面应该接第七章“广播的国际商业化”。第六章“美国的全球电子入侵”,后面应该接第八章“处于电子包围中的发展中国家”。

另,重读的时候顺便翻了翻《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因为后者与《法兰克福学派内外》《震惊至死》《美国传播思想史》都被我妈当废纸卖了。对着几本书怀有愧疚,便趁着这个机会补上。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我从超星扒了文本pdf,体积小,字清晰,排版与书籍一样(即可以引用页码,如果是epub转pdf则没有原书页码),已上传至z图。现在z图上传的书多,审核的书少,管理员强烈请求用户去审核,各位也可以去试试,审核的书都可以免费下载。

如果想要了解传播政治经济学框架,那本书极好的。如果想进行一次思想的冒险,那绝对会失望。此书16章,掐头(版权那些)去尾(参考文献),每章不过20页,一章3-5点,每点不过3-5页,加上许多重复的话,只能做个概述,介绍重于发明,罗列强于议论,几乎没看见作者有价值的思想,几个亮点也没展开,特别是没有深挖英尼斯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谱系图很好。

总的来说,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视角是有趣的,作为一个学派太单薄;作为论点也不需要啥高深的理论。把事实与数据一列,是个人都知道该批判美帝。莫斯可的《云端》看了快一半,除了列举微软等公司为发展“云”的各种事件,就没其他内容。对技术神话的批判凯瑞也早已写过,没有新意。乔姆斯基对美国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不过是其学术贡献中极小的一部分罢了。

广播与电视的商业化

广播

广播发展初期:政府监管少,除美国商务部的批准外,没有任何其他控制。到1924年,已发放1000多个广播许可证。自由竞争下,一半以上的广播电台退出。到1927年,使用频率的重叠造成频谱极其混乱,以至于收听广播成为一种折磨。私人广播公司被迫在分配频率方面寻求政府的帮助。

从1922年到1925年,拥有收音机的家庭从占总人口的2%上升到10. 1%。生产的收音机价值也从1922年的500万美元上升到1926年的1亿美元。

1927年,联邦无线电委员会(FRC):“目前我们必须接受广告是广播惟一的支持手段,必须采取管制来防止滥用或过度使用特权。”

在1921年到1936年之间拿到许可证的202家教育电台中,有164家被允许终止经营或者转让给商业利益集团。

电视

1952年联邦通信委员会在超高频频带上开放了70个频道,并把很多频道都预留给教育台。然而设备制造商不愿生产同时兼容甚高频和超高频的接收器。因为价格高,买的人少。

20世纪50年代,超高频范围内近80%的指定频道没有得到利用。

1962年,全美5200万台电视机,仅有870万台电视机可以接收到在超高频频段的电视信号。

按:广播和电视发展史篇幅很少,席勒根本没讲清楚。此章重点强调政府应当有计划对广播和电视频带进行合理利用,不能被私人控制且应当发挥教育的作用。

传播联合体

二战期间,美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生产武器装备,战争结束后还企图用军事控制其他国家,并开始军备竞赛。这些都是军事-工业联合体产生、扩张的原因。

部门间无线电顾问委员会的军事化

1922年,部门间无线电顾问委员会(按:鬼知道为啥叫这个名字)辅助总统领导无线电广播。委员会归属于美国商务部,委员会主席是美国商务部的代表。总统在商务部部长的协助下给政府分配无线电频率。

1934年,联邦通信委员会建立,部门间无线电顾问委员会的主席由联邦通信委员会代表担任。但保留部门间无线电顾问委员会对政府机构频率分配的职务。联邦通信委员会主要行使私人的以及非政府部门的频谱分配。

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部门间无线电顾问委员会的专项基金仍然依靠联邦通信委员会财政拨款,其主席则由美国陆军部(1946 )、商务部(1947),内政部(1948),海军和国务院(1949)、财政部和商务部(1950)、商务部(1951)担任。

1951年,杜鲁门设立总统电信顾问一职,命令规定部门间无线电顾问委员会要向电信顾问报告并协助其工作。这年委员会面临预算危机,电信顾问说服国防部拨款。从此,委员会的管理和资金都开始依赖军事机构。

1953年,部门间无线电顾问委员会未能筹到足够的预算维持其活动。赞助方案:按照每个机构向委员会申请的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数量给钱。国防部是当时最大的用户和最经常的频率申请者,成为委员会预算的主要来源。

艾森豪威尔把电信顾问的职能转移给国防动员局局长。部门间无线电顾问委员会的管理部门就由以前的民用部门(联邦通信 委员会)转移到国防部门。联邦通信委员会在部门间无线电顾问委员会的成员资格中止。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成为美国政府通信机构第二次更为普遍的军事化的根源。肯尼迪在1961年成立的应急准备局内设立了一个电信管理主任,部门间无线电顾问委员担任电信管理主任及应急准备局副局长,接受应急准备局的管辖。

1963年,国防部长担任国家通信系统的行政主管。

无线电频谱30%被非政府用户所使用,70%为美国政府机构所控制,其中40%为美国政府专用。

与之相对的是,联邦通信委员会的独立性逐渐变弱.剩余的独立管理的无线电频率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少。

军事-工业联合体

没有任何一个签订军火合同的公司的广播子公司会以令其订约人(国防部)不安的方式来履行它所承担的新闻义务。

国家公民委员会中的通信委员会:该组织的三个成员是电子行业三巨头的代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裁是美国信息顾问委员会的主席、自由欧洲广播电台执行委员会主席。

武装部队通信与电子协会(AFCEA)实现了美国电子工业和军事机构的组织联合。其会长兼终身理事由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担任。该协会的赞助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长途电话部),通用动力公司,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利通工业公司,纽约电话公司,北美飞利浦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西部电力公司、西联电报公司。

整个电子产业50%以上的产品通常都与军事活动有关,美国至少60%的电子工程师致力于军事项目中的某些工作。绝大多数电子产品生产商都在某些方面为军事部门工作。政府销售额占这些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很高。

传播用于反革命

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悬殊,美国不会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甚至会阻碍一些国家的发展(如果美国认为这些国家的发展道路对美国私有利益集团或者这个国家的社会进步观念有害的话)。

美国用电子技术监视发展中国家,如果这些国家有反叛的迹象,美国可以用发达的技术手段来降低当地起义者的优势。

1963年的日内瓦空间通信大会为美国军方提供了50兆周的空间通 信专用频率。对于工业集团来说,鼓励开发卫星通信,它们会因此获得丰厚利润。对于军方来说,反叛乱不再存在技术障碍。

卫星技术最先运用在越战中,气象卫星指引轰炸机目标,无线电背包通过卫星信号指引炮兵准确开炮。

美国每天向南北越广播几小时。为了确保对方听到这些消息,美国投放了1万多台廉价的小型无线电收音机。这些特别制造的收音机只能收到美国和南越电台使用的频率。

国防部1965财政年度的通信费用大约超过10亿美元,军事通信的年度开支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1967年约为20亿美元。

1967年,美联社报道:国内最大的宣传网是由军方支持的,它拥有约3000名员工,每年的预算至少达到3230万美元。

美国的全球电子入侵

杜鲁门:美国人认为有一件事要比和平更重要,那就是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经营自由。

言论自由被解释为美国的大众媒介可以在世界各地不受限制地传播讯息。但是,自由并不一定要仅仅解释为取消审查,而是应该解释为创造机会。

消除愚昧无知和欺骗的最可靠的手段就是让客观现实的信息-真实的信息-在可能的最大范围内交换,而不仅仅是更多的信息交换或信息的不受阻碍的流动。

商业入侵(经营自由)伴随着电子入侵(言论自由),合力推动了其他国家的媒介商业化进程。美国消费品生产商为了扩大海外市场,通过广播、电视做大量的宣传,促进了该地广播的商业化。大公司的影响渗透到哪里,哪里的电子传播媒介就变成了推销工具。瑞士国有电视台允许在它的三个地区广播网播放商业电视节目。因为民众正在观看越境的意大利和德国电视。

电子入侵的危害(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危害)也许要比可能存在的府机关的审查威胁更加严重。

按:美国的电子入侵并不是唯一阻碍其他国家发展的原因。权力一经产生,那么就会以一切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虽然席勒说“不需要在两个均无吸引力的选项之间做出为难的选择”,既不要美国的电子入侵,又不要政府审查,实践证明,基本很难实现。

发达国家

美国的节目支配了加拿大的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即使加拿大政府欲做出限制,由于边界线的接壤,加拿大也能接收到美国的信号。如果美国电视台播放肥皂剧,而加拿大的电视台播放教育专题节目,那么处于美国电视节目信号接收范围内的5个加拿大家庭中就会有3个收看美国的节目。

作为节目输出国,美国的出口量是所有其他国家出口总和的两倍。

“美国之音”,每周用38种语言向无数的海外听众播放845小时的节目。美国新闻署同时还向世界各国的地方电台/电视台销售录制节目以及剧本,据估计,这些产品每周要在5000多个电台/电视台播放15000小时。

芬兰进口的美国半小时连续剧占了电视剧的85%。香港新时代-生活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国际电视台只用美国电视节目。墨西哥电视节目就是美国电视节目的翻版,美国电视剧占据了墨西哥晚间的黄金时间。

英国影片的大部分制作资金来自美国。电影基金管理局发放的制作津贴有四分之三都付给了在英国制片的美国公司的分公司。在英国上映的电影中,几乎有一半是由美国公司或者美国公司占很大股份的公司发行的。

为应对美国的电子入侵,英国规定至少86%的广播时间要播放本国制作的节目,加拿大规定为55%,澳大利亚是50%。

发展中国家

许多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接受整套美国商业节目的方式来支付购买新媒介设备的费用。

同时,设备购买之后,操作设备、管理广播电视机构的技师和员工必须学习美国的模式,导致文化同质化。

资金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无论是国家出钱,还是商业化,都有一定的弊端。

在经济实力不平等的国家之间开展完全自由的商品与服务贸易对于弱国的社会繁荣发展不利。

在民族国家层面,一定程度的孤立主义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的好处不会马上看见。如果把不相容的价值体系或者不适合的制度力量强加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上,会对民族国家的发造成不利影响。

25年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崛起与欧洲衰退、在地域和物质上扩大但处于防御阶段的社会主义基地,新独立的经济薄弱但勇于反抗的第三世界国家。

美国通过与弱国签订或强加给弱国的自由贸易和友好协定建立起一种“非正式的帝国体系”。

美国军方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者。计算机科学70%的学术研究由国防部资助。文化帝国主义指美国的媒介和文化帝国主义。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内工业的基础结构显著收缩,信息服务业的巨大增长;苏联解体;第三世界国家无力阻止其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

跨国资本主义显著扩张。美国文化工业产品的生产者已经发展为巨型的文化联合公司。跨国公司及其文化媒介部门推动消费主义向全球范围传播。

跨国公司借助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经营。而对国内的经济贡献少,造成本国经济的衰退。

跨国公司使用大众媒介的权力得到了加强,选民的政治意见被公司的观点所取代。

国家社会主义在东方的瓦解从多方面增强了跨国传媒公司的力量。在过去,从新闻报道到媒介内容,西方的标准和价值观都遭到尖锐的批判。当下人们却不加区别地、自愿地,甚至是如饥似渴地接受西方和美国的各种文化、法律和经济的观点。

西方信息体系是成功实施信息控制的典范,因为,它使美国人民相信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希望对媒介采取这样或那样形式的审查。美国传媒让公众相信,不结盟国家对信息平等以及保护其民族文化免受西方商业媒介产品影响的要求是一种极权主义。

美国于1983年底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于1984年正式施行。美国拖欠联合国的会费在1991年11月已经达到近5亿美元。美国虽然没有支付应有的费用,却在该组织中为所欲为。“信息自由流动”原则被庄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中,并成为其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