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札记

此书各章篇幅有长有短,但都很精炼。莱考夫独著的《别想那只大象》和《道德政治》都有许多重复的话,这或许是约翰逊的功劳?

台版的书名是《我们賴以生存的譬喻》,将matephor翻译为譬喻,用的是“能近取譬”的意思。因为莱考夫说概念系统来自于身体经验与文化经验(p58),也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有些混淆了隐喻与比喻。英文simile与metaphor有时也不容易区分。梳理完书籍内容后,我会总结一下隐喻、比喻、类比的区别。

另,两种译本各有优劣,不解处最好还是对照英文原文。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

隐喻的本质

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p3

按:这个定义还是太笼统了。后文说转喻的功能是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务。转喻与隐喻都服务于同样的一些目的(按:应该指的是帮助理解),在某种程度上用了同样的方法(p33)。这个同样的方法是什么?是不是映射与替代?

赵毅衡《符号学》里区分了狭义的隐喻与广义的隐喻。广义的隐喻就是比喻,而所有的修辞格都是一种比喻(p185)。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认知语言学家所用的“隐喻”一词时常涵盖了隐喻和转喻两个概念,有关隐喻的规律一般也适合于转喻。这时它类似修辞学所用的“比喻(figurative)”一词,但figurative这个术语意义更广,可泛指各种修辞格(p13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莱考夫重点强调的是隐喻的认知功能。此前的隐喻研究是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强调的是隐喻的修辞功能。

隐喻的系统性

战争是一个概念集,有许多附属性词语如攻击立场(attack a position)、无法防卫(indefensible)、策略(strategy)等等,这些词语集合形成了一个系统。在“争论是战争”的隐喻中,我们会将战争概念集中的词语用于争论中。p4

金钱也是一个概念集,包含花费(spent)、浪费(wasted)、预算(budgets)、是否妥善投资(invested wisely or poorly)。在“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中,我们会将这些词用在时间上。p5

在语言表述之外,电话信息费、计时工资、旅馆房费、年预算、贷款利息也都体现出“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这也就是隐喻超越出修辞学的地方。

隐喻系统的凸显与隐藏

隐喻的系统性在让我们聚焦于某一概念的某一方面时,也会阻止我们注意概念中与该隐喻不一致的其他方面。p7

某个与你辩论的人也可被视为给予你他的时间——一种宝贵的商品——意图达成相互理解(p7)。这就是另一种理解方式/另一种隐喻:“争论非战争,争论是交易”。

  • 管道隐喻

思想(或者“意义”)是物体。

语言表达是容器。

交流是发送。

说话者把思想(物体)放进语言(容器),并(顺着管道)传送给听者,而听者会从语言(容器)中提取思想(物体)。p8

如果思想是物体,那么我们可以给他们穿上华丽的服饰,将其耍来耍去,或者摆放整齐(p10)。这是隐喻系统可以进行凸显与隐藏的理论基点。

在实践中,构成隐喻的双方(暂且称之为本体与喻体)不能完全一样。“弹之状如弹”不能称之为比喻,因为本体与喻体完全一样,说了也相当于没说。隐喻也是一样,如果本体与喻体的概念系统完全对应,那么一个概念实际上就是另一概念(p9)。

在“时间是金钱”的隐喻中,金钱的概念系统只能部分用来理解时间的概念。现实生活中没有时间银行。

正是因为隐喻双方的不完全相同(世界上也没有哪两个概念体系完全相同),所以便有了选择,选择便是一种突出,没有突出的便是隐藏。

  • 理论(和论点)是建筑的隐喻

这就是你理论的基础吗?(Is that the foundation for your theory?)

这个理论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The theory needs more Support·)

他们推翻了他的最新理论。(They exploded his latest theory.)

“建筑”这一概念中被用来建构“理论”这一概念的部分是其基础和外壳。而其屋顶、内部房间、楼梯和玄关过道等没有用来建构“理论”这一概念的任何部分,被隐藏了。

他的理论中有成千上万的小房问和蜿蜒曲折的长长走廊。

他的理论就像伪功能简化的包豪斯建筑。

他偏好布满滴水兽的大型哥特式理论。

复杂理论通常会存在管道问题。

以上句子是用屋顶、内部房间来形成隐喻,这是一种“比喻式的”(figurative)或“富有想象力的”((imaginative)语言。普通表达“他构建了一个理论”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他的理论布满滴水兽”,都是同一个总隐喻(理论即建筑)的实例。p55

按:凸显与隐藏也是框架的作用(与新闻框架亦有联系)。莱考夫在《别想那只大象》里提出自由派必须建立框架。对于同一个议题,怎么能建立两种完全相反的框架?自然是因为保守派和自由派进焦点不同,对己方观点进行了凸显,而隐藏了对方的焦点。通过取舍与选择,呈现出不同的内容。

管道隐喻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理解模式,也是互联网的理论基础。将文字、图片、视频电子化,尽可能无损地传达给受众。

管道隐喻是一种客观主义神话,它意味着词、句本身有意义,意义存在于词句的语言表达中,而独立于任何情境或说话者(p8)。这是结构主义的文本观。

实际上,莱考夫认为许多话语还是需要语境才能理解。不同的语境会产生不同的意思。意义不是通过管道传输,而是通过协商。当一个社会大规模靠管道隐喻生存时,极有可能导致误解、迫害。p20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

方位隐喻通过相关联的概念组成隐喻系统。方位隐喻与人的身体基础与文化基础有关。

  • 高兴为上,悲伤为下

我今天很高兴。(I’m feeling up.)

我的心情越来越好。(My spirits rose.)

你情绪很高啊。(You’re in high spirits.)

我很低落。(I’m feeling down.)

这几天他情绪很低落。(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

身体基础:低垂的姿势通常与悲伤郁闷联系在一起,挺直的姿势则表示积极的情感状态。

  • 有意识为上,无意识为下

起床。(Get up.)

我已经起来了。(I’m up already.)

他睡着了。(He fell asleep.)

他已经被催眠。(He’s under hypnosis.)

身体基础: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睡觉时是躺着的,清醒时则是站立的。

  • 健康和生命为上,疾病和死亡为下

他的健康正处于巅峰状态。(He is at the peak ofhealth.)

他的身体正慢慢好起来。(As to his health, he’s way up there. )

他病倒了。(He fell ill. )

他患上了流感。(He came down with the flu.)

身体基础:严重的疾病强迫我们的身体躺下来。死的时候,身体就完全是躺倒的。

  • 控制/强迫为上,被控制/被强迫为下

我控制住了整个形势。(I am on top of the situation.)

他如今位高权重。(He’s at the height of his power.)

他在我的掌控之下。(He is under my control.)

他下台了,丧失权力了。(He fell from power.)

身体基础:体型通常和身体力量有关,在斗争中的获胜者往往处于上方。

  • 更多为上,更少为下

每年出版印刷的书籍数量不断增加(The number of books printe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 )

在过去一年里,这个州的艺术活动次数减少了。(The amount of artistic activity in this state has gone down in the past year. )

他还是个未成年人。(He is underage.

身体基础:如果你把某一种物质或者物理物体加到一个容器内或者一堆中,那么这个水平就上升了。

  • 可预见的未来事件为上(或者在前)

所有将发生的事件都登在报纸上。(All upcoming events are listed in the paper.)

发生什么事情了?(What’s up?)

身体基础:眼睛朝我们前行的方向看。

方位隐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coherence)

每个空间化隐喻具备内部系统性。比如“高兴为上”界定的是一个连贯的体系而不是孤立和随意的例子。p16

空间化隐喻存在全局外部系统性。“好为上”,“高兴为上”,“健康为上”,“控制为上”这些例子彼此连贯。p17

没有一种隐喻可以在完全脱离经验基础的情况下得到理解或者甚至得到充分的呈现。p18

依据的经验基础不同,隐喻系统之间会产生不连贯。如,“未知为上”与“好为上”及“完成为上”(在隐喻“我吃完了”中)不连贯。人们认为“完成”与“已知”匹配,“未完成”与“未知”匹配。

有些事情是“越多越好”,而有的事情是“越少越好”。“越少越好”与“好为上”不连贯。

“更多为上”比“好为上”更有优先权。“通货膨胀在上升”和“犯罪率正不断上升”。尽管通货膨胀和犯罪率都是不好的事情,这些句子表述的意思仍是合理的,因为“更多为上”总是具有最高优先权。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 通货膨胀是实体(INFLATION IS AN ENTITY)

通货膨胀在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我们需要与通货膨胀做斗争。( 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

通货膨胀把我们逼入死角。(Inflation is hacking us into a corner.)

  • 精神是实体(THE MIND IS AN ENTITY)

1.精神是机器(THE MIND IS A MACHINE)

我大脑今天不好使。(My mind just isn’t operating today. )

我脑子有点生锈。(I’m a little rusty today. )

2.精神是易碎物(THE MIND IS A BRITTLE OBJECT)

她内心很脆弱。(Her ego is very fragile.)

我要崩溃了。(I’m going to pieces. )

按:mind的翻译有些麻烦。何译为大脑,周译为心,两者在中文语境中都有物理器官的意味,所以与实体隐喻不太搭。应当从 精神 的虚的方面去理解。但是例句的翻译如果用 精神 感觉又不太顺。只能将就一下。

  • 容器隐喻

1.房屋是容器。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就是从一个容器到另一个容器。走出一个房间就是走进另外一个房间。

2.视野是容器。

他在我的视野之外。(He’s out of sight now.)

他在我的视野内。(I have him in sight.)

3.事件是容器。

周日你要参加比赛吗?(Are you in the race on Sunday?)

他现在已经退出比赛。(He’s out of the race now.)

你看那场比赛了吗?(Did you see the race?)

4.活动是实体/容器。按:substance,何译为内容,周译为物质。这里或许当理解为实体。Ontological Metaphors与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s应该说的都是“实体隐喻”的意思。容器正是实体之一种。

在洗窗户的过程中,我把水溅到了地板上。(I put a lot of energy into washing the windows.)

杰瑞是怎么逃过擦窗户这个活的?(How did Jerry get out of washing the windows?)

你怎么进入擦窗户这个行业?(How did you get into window-washing as a profession?)

他正沉浸于擦窗户之中。(He’s immersed in washing the windows right now.)

5.状态是容器

他处于热恋中。(He’s in love.)

我们现在脱离困难了。(We’re out of trouble now.)

按:所谓的容器隐喻,最重要的是in、out的使用。当然,这也不是百分百准确。你看那场比赛了吗?(Did you see the race?)就没有使用。

任何有明确界限的都可以视为容器。人、森林都可以是容器。奇怪的是,莱考夫说浴缸是容器。这不是当然的嘛。

本体隐喻与方位隐喻一样,只服务于非常有限的目的:把某物看成一种实体,让我们可以指称它,量化它,识别它的特殊方面,把它看成一个原因,对它采取相应行动,甚至可能认为我们理解它。p24

  • 实体隐喻与拟人

通货膨胀吞蚀我们的利润。(Inflation is eating up our profits.)

癌症最终了结了他的生命。(Cancer finally caught up with him)

例句既采用了通货膨胀是人/实体的隐喻,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莱考夫强调,只说通货膨胀是人,并没有形成框架。更加具体地说是“通货膨胀是一个逆境”(INFLATION IS AN ADVERSARY),袭击我们、让我们受伤、掠夺甚至毁坏我们的逆境。逆境隐喻不仅提供了一个思考通货膨胀的具体方式,也提供了针对性的行为方式。p31

通货膨胀是人,人是容器(之一),容器是实体(之一),人是实体,通货膨胀是实体。逻辑还是很严密的。

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与实体隐喻关系

将隐喻划分为三种类型是人为的。所有的隐喻都是结构隐喻(它们将结构映射到另外的结构);也都是实体隐喻(它们创建目标域实体);许多隐喻也都是方位隐喻(它们映射空间图式)。p227

隐喻、转喻(Metonymy)与提喻(Synecdoche)

通货膨胀吞蚀我们的利润。(Inflation is eating up our profits.)

火腿三明治正等着结账。(The ham sandwich is waiting for his check.)

以上两个例子的区别在于:通货膨胀 不是指代具体的人。火腿三明治 则是具体指点了这个的顾客。火腿三明 不是拟人,也不是隐喻,而是转喻。

隐喻主要是将一个事物比拟成另一个事物,其主要功能是帮助理解。转喻的主要功能则在于指代(refereniial function),即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当然转喻不仅仅是一种指代手法,它也能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p33

他喜欢读萨德侯爵。(=侯爵的作品)

《泰晤士报》还未到达新闻发布会。(=《泰晤士报》的记者)

以上两个转喻用于理解的成分确实比较少。转喻关键不在于用部分来代替整体,而是为了凸显某个特点。当我们说“《泰晤士报》还未到达新闻发布会现场”时,我们不仅仅是用“《泰晤士报》”来指代该报的记者,同时也道出了该记者所在的报道机构——《泰晤士报》的重要性。所以“《泰晤士报》还未到达新闻发布会现场”和“斯蒂夫·罗伯茨还未到达新闻发布会现场”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不同的,即使斯蒂夫·罗伯茨是这句话所涉及的《泰晤士报》的记者。p33

旧金山离伯克利一个半小时。(转喻)

光明节临近圣诞节。(隐喻)

隐喻与转喻的区分在于:隐喻有目标域和始源域;隐喻是多重映射:两个或更多个元素被映射到两个或多个其他元素。转喻只有一个域,即直接主题。转喻只有一个映射;通常是转喻源映射到转喻目标(指涉)。p228

隐喻中时间是句子的主题,而空间不是,空间仅仅是概念源。在转喻中,时间和空间(旅行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句子的主题。p229

按:说实话这两个例子我没搞懂。也不明白为何一个是多重映射,另一个是一个映射。

  • 提喻:以部分代整体。提喻包含于转喻之中。

这所大学有不少好脑瓜。(=聪明的人)There are a lot of good heads in the university. (= intelligent people)

我们组织需要新鲜血液。(=新人)We need some new blood in the organization. (= new people)

观众席上太多面孔。(以人脸代人)

  • 生产者代产品

他买了辆福特。

他在书斋里挂了幅毕加索。

  • 使用品代使用者

萨克斯今天感冒了。

巴士都罢工了。

  • 操纵者代操纵物

尼克松轰炸了河内。

拿破仑战败滑铁卢。

我被一辆梅赛德斯追尾了。

  • 机构代负责人

埃克森石油公司再一次提高了油价。

你永远不会得到学校的允许的。

参议院认为堕胎不道德。

  • 地方代机构

白宫没有作出任何回应。

华盛顿对人们的需求懵然不知。

克里姆林宫威胁将抵制下一轮的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华尔街一片恐慌。

  • 地方代事件

不要让泰国变成另一个越南。

珍珠港依旧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起到一定的影响。

隐喻的连贯性

时间是移动物体

  • 未来在前面,过去在后面

在我们将来的几个星期里。(In the weeks ahead of us.)

我期待圣诞节的到来。(I look forward to the arrival of Christmas.)

这些都已经落在我们身后了。(That’s all behind us now.)

  • 未来在后面,过去在前面

在以后的几周里。(In the following weeks.)

在之前的几周里。(In the preceding weeks.)

两种隐喻是矛盾的,这该如何解释?

依据“时间是移动物体”的隐喻(按:可将其想象为一个小木块),时间移动的方向就是前方。当我们以人来给时间定方向时,我们与时间的移动方向相反。未来面对着我们,并不断朝我们移动,所以未来在(我们的)前面。所以有如下言论:

面对即将发生的事。(The face of things to come.)

让我们直面未来。(Let ‘ s meet the futUre head-on.)

当以时间(小木块)本身定位方向时,在向我们移动的途中,其首端离我们更近,尾端离我们更远。对于时间来说,其尾端是未来。即使以我们的视角,小木块首端是未来,尾端则是更远的未来、未来的未来,所以未来在(小木块的)后面。所以有如下言论:

下个星期以及它后面的一个星期。(Next week and the week following it.)

隐喻概念并不是以具体意象来定义的(飞逝,悄悄溜走,往路的尽头走去等),而是以一个更广的范畴来界定的,比如“流逝”。无论未来在前面还是与未来在后面,都是“时间是移动物体”隐喻的一部分。

我们正前瞻今后的几个星期。(We’re looking ahead to the following weeks.)

这一句将ahead与follow混在一句话里,也可以理解。the weeks to follow 与 the week ahead of us说的是一个意思。

这一章有点难以理解。我梳理的内容应该好一些。

恋爱是旅行

我们看不到这段关系能走到哪儿去。(I don’t think this relationship is going anywhere.)

我们的婚姻触礁了。( 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我们已经偏离了轨道。(We’ve gotten off the track.)

以上例句分别对应汽车之旅、航海之旅、火车之旅。没有一个所有“旅程”隐喻都契合的单一一致的形象。唯一能使其连贯的是它们均是“旅程”隐喻。

更多例子 10章

想法/观念的隐喻

  • 想法是食物

他的话让我满口恶心。(What he said left a bad taste in my mouth.)

有太多的事实需要我去消化。(There are too many facts here for me to digest them all .)

那是精神食粮。(That is food for thought.)

想法/观念是事物在中文语境中也有很多例子。例如图书馆。说文:館,客舎也。食字旁也能说明其功能。将其与图书结合在一起,就是观念是食物隐喻的体现。library的词源是树皮、树叶,就没有体现这个隐喻。汉语的一些隐喻仅凭字词就可管窥。

  • 想法即人

他是现代生物学之父。(He is the father of modern biology.)

这是谁的思想结晶?(Whose brainchild was that?)

认知心理学仍处于婴儿期。(Cognitive psycholog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 想法是植物

他的想法终于结成果实。(His ideas have finally come to fruition.)

数学有很多分支。(Mathematics has many branches.)

她想象力丰富。(She has a fertile imagination.)

  • 想法是产品

这一周我们产生了不少新想法。(We have generated a lot of ideas this week.)

想法还很粗糙,需要凝练。(It is a rough idea ; it needs to be refined.)

  • 想法是商品

包装你的想法非常重要。(It is imPortant how you package your ideas.)

好想法总能找到市场。(There is always a market for good ideas.)

他不买张(He won not buy that.)

  • 想法是资源

他思维枯竭了。(He ran out of ideas.)

我们的主意都用完了。(We have used up all our ideas.)

  • 想法是金钱

让我陈述下我廉价的想法。(Let me put in my two cent’s worth.)

他极富想法。(He is riCh in ideas.)

  • 想法是切削工具

那想法够犀利。(That is an incisive idea.)

那正好切入问题核心。(That cuts right to the right heart of the matter.)

那(话)太尖刻了。(That was a cutting remark.)

  • 想法是时尚

我听说最近社会生物学很流行。(1 hear sociobiology is in these days.)

那主意太老套了!(That idea is old hat.)

那想法太过时了。(That is an outdat6d idea.)

  • 理解是看见;想法是光源,话语是光媒介

我明白你在说什么了。(I see what you are saying.)

在我看来它是不一样的。(It looks different from my point of view .)

你有什么远见?(What is your outlook on that?)

爱的隐喻

  • 爱是物理力(电磁力,引力等)

我觉得我们俩之间来电了。(1 could feel the eleotricity between us .)

我被她吸引了。(I was magnetically drawn to her.)

他所有生活都是围着她转。(His whole life revolves around her.)

  • 爱是病人

这是一种病态关系。(This is a sick relationship .)

他们正在修补他们的婚姻关系。(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mend .)

  • 爱是疯狂

我为她疯狂。(I am crazy about her.)

她使我疯狂。(She drives me out of my mind.)

他不断被她倾倒。(He is gone mad over her.)

  • 爱是魔法

我着了她的魔。(She cast her spell over me.)

她令人着迷。(She is bewitch-ing.)

  • 爱是战争

她不屈不挠地追求他。(She pursued him relentlessly.)

他赢得与她牵手婚姻殿堂。(He won her hand in marriage.)

身体与情感的隐喻

  • 看见就是摸到;眼睛是四肢

我无法将视线离开她。(I can’t take my eyes qff her.)

他们四目相对。(Their eyes met.)

  • 眼睛是情感的容器

他眼里满是怒火。 (His eyes were filled with anger.)

我在他的眼里看到恐惧。(I could see the fear in his eyes.)

  • 情感效应是身体接触

他母亲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His mother’s death hit him hard.)

我被这个主意深深吸引了。(That idea bowled me over.)

  • 身体和情感状态是人体内的实体

他肩膀疼痛。(He has a pain in his shoulder.)

别把感冒传给我。(Don’t give me the flu.)

疼痛感消失了。(His pains went away.)

他掩饰不住地高兴。(He could bare珍Contain his joy.)

  • 生命力是一种物质

她充满生机与活力。(She’s brimming with vim and vigor.)

一天结束时我已筋疲力尽。( I don’t have any energy left at the end of the day.)

人生的隐喻

  • 人生是容器

我的人生很充实。(I’ve had a full life. )

他生活空虚。(Life is empty for him.)

  • 人生是赌博

我要赌一把。(I’ll take my chances.)

我手里有张王牌。( I’ve got an ace up my sleeve.)

隐喻的经验基础(肉身基础+文化基础) 12章

第十二章何译本没有小标题,对理解文章可能有一定的障碍。可与周译本对照。我还疑惑,为啥十三章讲结构隐喻的基础,然后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的基础就不讲了?对照2003年芝加哥大学的英文本,也没有小标题。看注释才知道是译者加的。

直接肉身体验

我们的空间概念源于我们的空间体验,是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p57

“直接肉身经验”并不单单只拥有某种类型的身体,相反,每一项经验都是在一定广泛深厚的文化前提下获得的。文化已经隐含在每一种经验本身之中,所有的经验说到底都是文化的。p58

方位隐喻的经验基础

由于我们的情感(如“幸福”)和知觉运动经验(如“直立姿态”)有着系统性关联,它们形成了方位隐喻概念的基础(如“快乐是向上的”)。这样的隐喻使我们用更明晰的词汇将情感经验概念化,又将它们与跟人的总的福祉有关的概念相关联(如“健康”、“生活”、“克制”、“控制”等)。p58

在方位隐喻一章中莱考夫列举出许多方位隐喻的肉身基础。

实体隐喻的经验基础

和方位隐喻一样,实体隐喻以我们经验中的系统关联性为基础。

“视野是个容器”这一隐喻就是以我们所见跟一个有界物理空间之关联为基础的。“时间是运动物体”就是以一个向我们移动的物体跟它移向我们需要花费的时间之关联为基础的。p59

转喻的经验基础

物理实体的经验为转喻提供基础。

转喻概念源于我们经验中的两个物理实体(如,“部分代整体”、“客体代主体”),或者一个是物理实体,另一个是被隐喻概念化为物理实体的某事物(如,“地点代表事件”、“机构代表相关负责人”)。p59

结构隐喻的基础 13章

结构隐喻跟方位隐喻、实体隐喻一样,也基于我们经验中的系统
性关联。

莱考夫从三个隐喻解释隐喻的文化基础。

  • “理性争论就是一场战争”

我们通过物理冲突来了解“理性争论”这个概念。

作为“理性动物”,人类用各种方式把争斗制度化,其中之一就是战争。

作为“理性动物”的人类会在不让自己陷入任何实际的身体冲突
危险的情况下,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人类就进化出了口头争论。

有时口头争论还会“退化”成身体暴力。

野兽相互争斗时,它们发出挑战以作恐吓、建立和捍卫领地、攻击、防守、反击、撤退和投降。人类的争斗(口头和战争)也是同样。

因为我比你壮。(恐吓)

要是你不这么做,我就(威胁)

因为我是老板。(权威)

因为你太愚蠢了。(侮辱)

以上都是非理性的争论。“理性争论”中,所有以上不理性、不公平的“策略”都被禁用。唯一允许的战术就是陈述前提,引用有效证据,然后得出逻辑性结论。然而,即使在理想情况下,“理性争论”依然会依据战争来得以理解和执行。仍然有一个立场需要建立和捍卫,你可以获胜或者失败,你有一个对手,你要攻击并试图摧毁其立场,你试图驳倒对手的论据。要是你能够全胜,你就可以将对手消灭。

而且几乎所有理性争论都潜藏着它们试图超越的“不理性”、“不公平”的战术。

可以合理地假定……(恐吓)

要是不……就不科学了……(威胁)

如笛卡尔显示……(权威)

这部作品缺少了必要的严密性。(侮辱)

  • 劳动与时间是资源

可以较精确地量化

每单位数量可以被赋予一定价值

都为达成一个目标

随着目标的达成而逐渐耗尽

“劳动/时间是资源”采用了“活动/时间是实体”的隐喻。两者经验基础之论述表明,两者都是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基本结构隐喻。

“劳动是资源”和“时间是资源”绝不是普遍真理。我们看待工作的方式,我们对量化的激情和对目的的痴迷,才使得这两个概念自然而然地在我们文化中产生。这些隐喻强调了我们文化中极重要的时间和劳动的某些方面的性质。同时,它们也淡化或隐藏了时间和劳动的其他方面。p66

把劳动仅仅视为一种活动,独立于劳动者、劳动者的感受以及劳动对他生活的意义的影响,就掩藏了该工作是否对劳动者个人有意义,是否令他满意或者是否人道等问題(p66)。按: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区分了狗屎工作与狗屁工作,观察很接地气。

自发产生的概念(因果关系)与隐喻建构的概念 14章

“上-下”、“里-外”、“物体”、“物质”等是自发产生的概念。

“视野是容器”、“活动是容器”等则是基于我们的经验而由隐喻建构的概念。

“因果关系”既不是纯粹自发概念,也不是纯粹隐喻概念。它似乎有着自发生成的核心概念,然后却通过隐喻扩展和复杂化。

权威的语义理论假设我们所有复杂概念都能分解成一个个直至不
能分解的最基本单位。这样的基本单位被看作是构建“意义大厦”的
基本材料。而因果关系的概念又常被看作这种构建的基本材料。p68

莱考夫认为把基本概念看作是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从根本上就是
错误的。因果关系是人类的一个基本概念。人们在组织构建物理、文化现实时,最常用的就是这个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的概念就是一个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莱考夫认为把因果关系理解为经验完形更好。p68

皮亚杰猜测,婴儿最初获得因果关系的概念,是从他们能够直接操纵周围物体而感知到的,如扯掉毯子,扔掉瓶子,丢掉玩具。p69

  • 直接因果关系的原型

施事(agent)将改变受事(patient)状态作为目标。

状态的改变是物理的。

(12点太多,不一一列举)

对我们体验而言,这些属性整体出现比它们单独出现更为基本。原型因果关系以属性复合体为特点。其他种类的因果关系,虽然不似原型,却也是具有与原型充分家族相似性的行为或事件。这包括远距离行为、非人类施事、中间施事、两个或更多的施事、非自主的或无法控制的运动程序等。p70

因果关系并不是基本单位,是可以分解的。

因果关系的隐喻延伸

我们将经过制作的物件看成是与其原型不同类的东西。一张纸制作成一架纸飞机,便归入不同范畴─因纸飞机与纸有不同的形式与功能。

  • 物体由物质构成/物体从物质而来

你可以通过冷冻水来得到冰。(You can make ice out of water by freezing it.)

我用一张报纸做了一架纸飞机。(I made a paper airplane out of a sheet of newspaper.)

我用泥土做了一尊塑像。(I made a statue out of clay.)

哺乳动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Mammals developed out of reptiles.)

我们现有的法律系统从英国习惯法演变而来。(our present legal system evolved out of English common law.)

泥土这一物质被视为“容器”,而物体(即塑像)就是从中产生的。所以“制作”(MAKING)这个概念,只有部分而非完全是隐喻概念。制作(making)是一个直接自发的概念,即“直接操控”,它通过“物体从物质而来”的隐喻得到扩展阐发。(按:虽然句子意思能明白,但其逻辑没搞懂。)

  • 物质归于物体

水变成冰。(The water tumed into ice.)

我把一张报纸做成了纸飞机。(I made a sheet of newspaper into an airplane.)

我把你给我的泥土做成了一尊塑像。(I made the clay you gave me into a statue.)

同一个意思既可以用into表示,也可以用out表示。这两个关于改变(change)的隐喻从属于制作(making)的概念。

出生就是一个物体(婴儿)从一个容器(妈妈)里面出来(come out of)。同时,这个妈妈的物质(她的血和肉)也在宝宝(容器物体)里面(in)。

按:单看这两个隐喻的译文,完全搞不懂什么意思。看了英文才知道莱考夫是要强调into与out的区别。

  • 创造是诞生

我们国家诞生于对自由的渴望。(Our nation was born out of a desire for freedom.)

他的实验产生了大量的理论。(His experiment spawned a host of new theories.)

相对论诞生于1905年。(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first saw the light of in 1905.)

  • “因果关系(状态事件)是出现”(由状态/容器而来的事件/物体)

他因为家庭而放弃了事业。

他妈妈差点因孤独而发疯。

他因筋疲力尽而倒下了。

“状态”(STATE)(绝望、孤独等)被视为容器,而动作或事件是从容器中产生出现的物体。这种“因果关系”就是从“状态”而“浮现”的“事件”。

再论连贯性(Coherent)

经验的连贯 15章

对话与争论的区别在于:a sense of being embattled。当有了这个感觉,人们就以争论的框架理解状况。

对话的结构:

  • 参与者
  • 对话部分
  • 阶段:开始、中心、结尾
  • 线性次序:轮流讲话
  • 因果关系:此轮对话的结束导致下轮对话的开始
  • 对话目的:以一个合理的合作方式维持礼貌社会互动

争论的结构

  • 参与者
  • 对话部分:对立的立场,辩论策略
  • 阶段:开始(对手开始攻击)、中心(防守、撤退、反击)、结尾(休战、投降、胜利)
  • 线性次序:攻击后撤退、攻击后防守
  • 因果关系:攻击会导致防守、反击、撤退、结束
  • 对话目的:胜利

当“战争”完形与我们对话中的感受和行为相符时,我们的认知便从对话模式转到争论模式。

对话结构的经验基础:

  • 参与者:源自作为动作者的自我概念,它与其动作相区分。
  • 对话部分:我们将自己体验为拥有可独立控制的不同组成部分(胳膊、腿,等等)。
  • 阶段:我们最简单的人体活动包括知道我们在哪、我们处在什么。
    位置(初始条件),开始移动(开始),实现运动机能(中心部分),停止(结束)。
  • 线性次序:我们最简单的运动机能的控制再一次要求我们把它们放在合适的线性序列中。
  • 对话目的:从出生开始(甚至出生以前),我们就有了需求和愿望,并且我们很早就认识到我们可以做一些动作(哭泣、移动、操纵物体)去满足这些需求和愿望。

按:这里就完全不知道莱考夫为何要这样写。凭什么这样解释?

隐喻建构与次范畴化(subcategorization)

次范畴化的标准:**(a)相同种类的活动**,(b)足够的相同结构特征。另一方面。“争论是对话”是次范畴化的一个实例,因为争论基本上是一种对话。

隐喻的标准:**(a)不同种类的活动**,(b)部分构建(使用某些选定的部分)。“争论是战争”是一个隐喻,因为争论和战争基本上是不同类型的活动,“争论”在某种程度上依据“战争”被构建。

说是这样说,实际上的区分还是很难的。因为莱考夫说过,隐喻依赖于经验。如果你的“战争”概念把精神上的痛苦等同于身体上的疼痛,那么,你可以把“一场争论是一次战斗”看作是一个次范畴化而不是一个隐喻。p81

次范畴化和隐喻是一个连续体上的两个端点。如果A和B是同类事件或活动,就是次范畴化。如果A和B是完全不同种类的事件或活动,就是隐喻。当不清楚A和B是不是同类事件或活动时,A和B的关系就会处于连续统中间的某个位置。p82

单一隐喻的连贯性 16章

“单方理性争论”是“争论”这个总概念的一个专门分支。

单方理性争论没有特定的敌对者出现,所以必须假定一个理想化的敌对者。如果对话目的是为了保持胜利,它必须战胜那个不在场的理想化的敌对者。必须预料一切可能的异议、防守、攻击等,并在建构争论时加以一一应对。p84

单方面理性争论的属性:内容、过程、结构、说服力、基础性、显著性、直接性、清晰度。关于争论的隐喻都只能让我们部分理解上述属性,不可能有一个隐喻让我们同时掌握这些属性。

Coherent与Consistency的差别:如果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一个明确的概念完全满足这两个目的,这两个隐喻的关系是Consistency。而如果只是部分地满足这两个目的,我们就会得到Coherent。例如,“旅行”隐喻同时强调达到目标的方向和进展。“容器”隐喻强调的内容是与它相关的数量、密度、向心性、边界。随着争论的进展,数量增加,所以是可以同时突显的“旅行”隐喻的进展方面和“容器”隐喻的数量方面。正如我们所知,这将产生许可的混合隐喻。p91

单一概念的内部连贯性/系统性
  • 一场争论是一次旅行(1)

我们已经开始证明蝙蝠是鸟类。(We have set out to prove that bats are birds .)

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We have arrived at a disturbing conclusion .)

  • 一次旅行决定一条路线(2)

他偏离了路线。(He strayed from the path.)

他们跟着我们。(They are following us .)

  • 旅行的路线是一个表面 (3)

我们去了许多地方。(We covered a lot of ground .)

他在我们的路上。(He is on our trail.)

我们沿着同样的道路返回。(We went back over the same trail .)

  • 将(1)、(2)联系起来得:一场争论决定一条路线

他偏题了。(He strayed from the line of argumeni .)

你跟得上我的论述吗?(Do you follow my argument ?)

  • 将(1)、(2)、(3)联系起来得:一场争论的路线是一个表面

我们已经涵盖了那些观点。(We have already covered those points.)

让我们就论点再次展开辩论。( Let’s go back over the
argument again.)

我们正上路去解决这个问题。(We’re well on our way to solving this problem.)

推导出的两个是隐喻蕴涵(metaphorical entailments),他们描述了“一场争论是一次旅行”隐喻的内部系统性,换言之,它们使得这一隐喻之下的所有例子具备连贯性

按;鬼知道隐喻蕴涵又是个什么词,这部分真的很乱。系统性与连贯性说的是一个意思?

单一概念的不同隐喻的外部连贯性/系统性
  • 一场争论是一件容器

你的论点没有太多的内容。(Your argument doesn’t have much content.)

那个论点有漏洞。(That argument has holes in it.)

我还没有触及他论点的核心。(I still haven’t gotten to the core of his argument.)

  • “旅行”隐喻和“容器”隐喻的重叠

我们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没有太多的内容。(At this point our argument doesn’t have much content.)

在目前所做的工作中,我们已提供了我们论点的核心。(In what we’ve done solar, we have provided the core of our argument.)

如果我们继续按照目前的方式进行,我们将使所有的事实顺理成章。(If we keep going the way we’re going, we’ll fit all the facts in.)

所谓的外部/连贯性系统性就是隐喻的重叠与混合。p105

“旅行”隐喻和“容器”隐喻的视角不同,关注的是争论的不同方面。但这两个隐喻也有共同点、重叠部分,因为两个隐喻有共同的隐喻蕴涵。

“旅行”隐喻至少关注内容和进展,“容器”隐喻至少关注内容,基于内容的逐步积累有一个重叠。“旅行”隐喻中,路线越长(争论越长),涵盖面就越广(论点的内容越多)。在“容器”隐喻中,容器内的东西相当于争论的“内容”。论点涵盖的范围越广(通过“旅行”表面),内容越多(通过“容器”表面)。

复杂隐喻的连贯 17章

旅行、容器、建筑隐喻对争论属性的显示
旅行容器建筑
内容内容内容
进展进展进展
直接性基础性基础性
显著性说服力说服力
清晰度结构
  • 旅行隐喻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涵盖太多的主题面。(进展、内容)

这是一个绕圈子的论点。(直接性)

为了清楚地知道涉及什么内容,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进
展、显著性)

  • 容器隐喻

你论点中所有的想法都是正确的,但论点仍不透彻。(内容、进展、清晰度)

这些想法构成了其论点的坚实内核。(说服力、基础性)

  • 建筑物隐喻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论点基础,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可靠的框架。(基础性、说服力、机构)

我们现在已经建构了大部分论点。(进展、内容)

旅行、容器、建筑隐喻的重叠
旅行容器建筑
界定内容的面路线产生的面容器的表面地基和外壳
界定深度的面地平面容器的表面地平面

大多数旅行都是在地球表面,表面决定将要谈及的主题的深度。但是,当我们深入地探究任何一个主题时,我们会在后面留下一条足迹(一个面)。正是通过留在身后的这个面使我们能以一定的深度涵盖一个话题。p96

因此,深度的隐喻方向相当于“建筑物”隐喻和“容器”隐喻的基础性,但是,它缺少“旅行”隐喻的显著性。因为深度和进展是争论中完全不同的方面,在任何“争论”隐喻中都不可能一致(Consistency)。p96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构建了论点的核心。(So far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core of our argument .)

这个隐喻是基于旅行、容器、建筑隐喻都关注争论的内容属性而形成的混合隐喻。“到目前为止”来自“旅行”隐喻,“建构”来自“建筑物”
隐喻,“核心”来自“容器”隐喻。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构建了论点的基础/最基本的部分。

这是以建筑隐喻的“地基”取代容器隐喻的“核心”而形成的隐喻。因为二者都有一个最深,即最基本的部分,在争论的“基础性”属性上有重叠。建筑隐喻与容器隐喻在这么多方面有重叠,是因为二者同属于实体隐喻。

  • 旅行隐喻与理解是看见隐喻的重叠

争论的目的是提供理解,所以“理解是看见”的隐喻与关于争论的隐喻有重叠。

已经讨论到这个程度了,我们现在可以知道黑格尔的错误之所在了。(Having come this far, we can now see how Hegel went wrong .)

只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就会看到这一点。(We can see this only if we delve deeply into the issues .)

在以上例子中,争论是旅行(Having come this far ),旅行中看的越多,理解的就越多。较深奥(深入)的论点(景色)需要花费更大力气才能被理解(看见)。

  • 建筑隐喻与理解是看见隐喻的重叠

我们现在能看见论点的轮廓。(We can now See the Outline of the argument .)

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论点的结构。(If we Iook carefully at the structure ofthe argument⋯)

  • 容器隐喻与理解是看见隐喻的重叠

那是一个非常透彻的论点。(That is a remarkably transparent argument .)

我没看见你的论点中的要点。(1 did not see that point in your argument .)

因为你的论点不是很清楚,我不能看见你要说明什么。(Since your argument isn’t very clear, I can’t see what you’re getting at.)

同音异义观点与抽象观点 18章

他加固了这面墙。(He buttressed the wall.)注:这不是隐喻。

他加固了他的论点。(He buttressed his argument with more facts.)

隐喻的观点:我们依据作为建筑物完形之一部分的“加固”概念,来理解加固在“他加固了他的论点”中的意思。因为“争论”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依据“一场争论是一栋建筑物”的隐喻被理解,在“争论”概念中,“加固”的意思产生于在“建筑物”概念中加固的意思。p101

抽象(abstraction)的观点:有一个单一的、笼统的、抽象的“加固”概念,中立于建筑物之“加固”与论点之“加固”。根据这点,“他加固了这面墙”和“他加固了他的论点”是完全相同的抽象概念的两个特殊实例。

同音异义(homonymy)观点:有两个不同的、独立的概念,“加固1”和“加固2”。“加固1”概念和“加固2”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并且彼此间是没有关系的,一个指的是实体对象(建筑物的一部分),另一个指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场争论的一部分)。

弱同音观点:有截然不同的、独立的概念,“加固1”概念和“加固2”概念,但是允许他们的意义在某些方面可能相似,通过这种相似性,概念被联系起来。

抽象观点的不足

抽象理论不会区分“A是B”形式的隐喻和“B是A”形式的隐喻,因为这一理论认为存在一个中性的术语涵盖了这两个领域。英语里有“爱是一次旅行”的隐喻,但没有“许多旅行是爱”这样的隐喻。

“A是B”形式的结构性隐喻中,B(概念内容)是我们经验中较明确的内容,并且比A(被定义的概念)更具体,包含内容也更多。以“思想是食物”为例,我们可能有原始事实和还不成熟的思想,但没有煎的、烤的、煮的思想。

隐喻的观点认为:界定不那么清晰的(通常不怎么具体的)概念可以依据较明确的(通常更具体的)概念去理解——这些清晰界定的概念是直接基于我们的经验。抽象观点没有解释这种不对称性,因为它不能解释依据更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模糊概念的倾向。

不同的隐喻可以构建一个单一概念的不同方面;例如,“爱是一次旅行”,“爱是战争”,“爱是一种物理力量”,“爱是疯狂”。每一个隐喻都可以为“爱”的概念提供一个视角,并构建该概念众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抽象假说探究一种适用于所有这些方面的完全抽象的“爱”的单一笼统概念。即便这是可能的,它也没有抓住要领——这些隐喻并没有共同描述“爱”的核心概念的特征,而是分别地描述了“爱”的不同方面。

抽象观点不能解释内部系统性。例如,没有理由期望把食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整体应用于思想,或把建筑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整体应用于争论,或者在“时间是一个运动的物体”的实例中发现那种内部一致性。

抽象观点不能解释外部系统性。单一概念的各种隐喻(如,争论的“旅行”隐喻、“建筑物”隐喻、“容器”隐喻、“战争”隐喻)的重叠方式,这是基于隐喻概念的共同目的和共同蕴涵。基于此,我们可预测个体概念(例如,核心、基础、涵盖、驳倒,等等)相互混合的方式。抽象观点则不能解释隐喻为什么能混合。

抽象假说认为存在一组抽象概念,中立于爱和旅程,但能与二者相吻合或者运用到二者之上,例如在“爱是一次旅行”的实例中。但是要使这样的抽象概念“吻合”或“运用于”爱,“爱”的概念必须是独立构建的,以便有这样一个“吻合”。而我们将会证明爱不是一个有清晰界定的结构的概念;不管它的结构是什么,它只能通过隐喻获得概念。

同音异义观点的不足

强同音异义观点不能解释内部系统性。它认为我们阐释中所系统解释的所有现象都是偶然的。“我感觉情绪高亢”可以用来表示“我很快乐”,也可以用来表示“我感到更难过”。按:索绪尔的任意性。

强同音异义观点不能解释外部系统性。它不能解释隐喻重叠和混合的可能性。例如,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争论中“涵盖的面”可以指涉争论的“内容”这样的东西。

强同音观点不能解释隐喻的已用(或闲置)部分的延伸,如在“他的理论太哥特式,布满了滴水兽”。强同音理论没有像“一场争论是一栋建筑物”这样的一般隐喻,它必须把这样的例子视为是随意的。

弱同音异义观点优于强同音观点,正是因为它允许概念之间相关。它特别强调用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情况下表达的不同概念可以通过相似性被联系起来。弱同音观点把这种相似性看作是已知的。

弱同音观点与我们观点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前者没有依据一个事物去理解另一个事物的概念。这种理论否认当用作争论概念之一部分时,“加固”这一概念是依据建筑概念中所使用的物理概念“加固”来进行理解的。它简单地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任何一个都不能被用来去理解另一个,二者只是碰巧有一种抽象的相似性。弱同音观点无法解释也不需要解释为何会有相似性,而仅为相似的内容提供事后说明。

定义和理解 19章

这章前半部分在讲隐喻的经验基础,后半部分则与后文的客观主义相联系。

隐喻的自然经验产生于:

  1. 我们的身体(知觉和运动神经器官、心智能力、情感组成,
    等等)
  2. 我们与物质环境的交互(移动、操纵物体、吃,等等)
  3. 我与我们文化中的其他人的互动(在社会、政治、经济和宗
    教制度方面)

这些自然经验有可能是普遍的,也有可能因文化不同而不同。这种居于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间的经验主义是莱考夫后续一直想要强调的。

客观主义假定经验和对象都有内在属性,并且人类只能依据这些性质理解它们。客观论者认为定义是通过给出应用这个概念的必要充分条件来说明内部属性是什么。按照客观论者的观点,“爱”有不同的含义,每一种含义都可以按照这种内在属性如喜好、情感、性欲等被定义。p111

与之相反,隐喻的观点认为我们对爱的理解只是部分依据这种内在属性,而大部分则是隐喻性的,并且主要依据诸如“旅行”、“疯狂”、“战争”、“健康”等表达自然经验的概念去理解。因为这些用以定义其他概念的概念源自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之中,被它们以隐喻的形式定义的概念(如“爱”)将根据我们所称的互动属性被理解。p111

概念不是仅仅依据其内在属性来定义的,相反,它们主要依据互动属性被定义。p116

何为互动属性?

在“一把黑枪”与“一把假枪”的例子中,客观论者认为一把“黑枪”是一把“枪”,而一把“假枪”不是一把“枪”。“黑”被认为是对“枪”增加的一种额外属性,而“假”则被视为应用到“枪”的概念上来产生另一个概念,而这另一个概念不是“枪”的次范畴。p112

隐喻的观点认为,真枪至少有5个维度属性:知觉属性、肌动活动属性、目的属性、功能属性、用途来历。这5个属性不是枪的内在属性,而与人的互动/经验相关。

假枪保留了:知觉属性(一把假枪看起来像一把枪)、肌动活动属性(像真枪一样握它)、目的属性(具有真枪的某些的作用)。

假枪取消了:功能属性(一把假枪不能射杀)、用途来历(如果它被制造成一把真枪,它就不是一把假枪)。

  • 范畴分类

客观论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一个物体的一套内在属性去完全地理解(并因此定义)它。一个范畴是以集合论来定义的,以该范畴内实体的内在属性集合为特征。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要么在这个范畴内,要么在这个范畴外。处在范畴内的事物是那些具有所有必要内在属性的事物。任何缺少一种或多种内在属性的事物就会处在范畴外。p113

集合论范畴缺少:

  1. 关系。原型的椅子有明确定义的靠背,座位、四条腿和两个扶手(可有可无)。吊椅、转椅等非原型的椅子也被认为是椅子,不仅仅是依据它们本身的情况,而是依据它们和原型椅子的关系。
  2. 家族相似性。吊椅、转椅是椅子,不是因为它们与原型椅共有某一界定属性的固定集合,而是因为它们和原型有充分的家族相似性。
  3. 互动属性。椅子与凳子及其他各种座椅共有允许我们去坐的目的属性。但是,椅子允许的“肌动活动”范围通常是不同于凳子和其他座椅的。
  4. 模糊的修饰语。典型的(鸡不是典型的鸟类)、严格来讲(鸡是鸟类)、宽松来讲(鲸鱼可能被认为是鱼)。
  5. 开放性。

按:不懂。沦为无情的摘抄机器。

定义不是为应用一个概念而赋予其某个固定集合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尽管在在科学领域是可能的)。概念通过原型和与原型的关系类型来定义。p116

形式的意义 20章

  • 形式越多,内容越多

He ran and ran and ran and ran.

He is very very very tall.

He is bi-i-i-ig!

重复的越多,表示程度越高。

  • 接近度就是影响力强度

Who are the men closest to Khomeini?

Who are the men who have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Khomeini?

这两个例句是等价的。

Mary doesn’t think he’ll leave until tomorrow.

Mary thinks he won’t leave until tomorrow.

相比于第一句,第二句中not离leave更近,否定效果更强。

harry is not happy.

harry is unhappy.

un-比not离happy更加,否定效果更强。

I found that the chair was comfortable.

I found the chair comfortable.

第二句i与chair、comfortable更近,表示我通过直接经验,即通过坐在里面发现椅子是舒服的。第一句留出了我间接地发现的开放式可能性,例如,可以通过问别人或做调查。

Sam killed Harry.

Sam caused Harry to die.

第一句kill同时表示原因和结果,因果关系更直接。第二句cause(原因)、die(结果)之间距离远,因果关系更弱。

  • 以我为先的导向

词序的选择。上下、好坏而不是下上、坏好。

由于说话的线性顺序,在“最近的就是第一”的思维下,我们会把与经验更近的放在前面。人通常在直立的状态下活动,朝前看和移动、花费他们的大多数时间进行这些活动,并且认为他们的本质是好的。

语法中的隐喻连贯性

  • 工具是伙伴

Me and my old Chevy have seen a lot of the country together.

Sleezo the Magician and his Magic Harmonica will be per-forming tonight at the Rialto.

  • with表示手段和伴随

I sliced the salami with a knife.

with表示“伴随”,是英语中的一个任意的约定俗成。但with表示“手段”就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工具是伙伴的隐喻建构。

两个不同的句子能确切地表达同一事物吗?德怀特·鲍林杰用他大部分的精力证明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一个句子中,几乎任何变化——不管是词序的改变、词汇的改变、语调的改变,还是语法结构的改变——都将改变句子的意义。

一般疑问句句尾用“升”调,陈述句句尾用“降”调。这和方位隐喻“未知为上,已知为下”是连贯的。

按:也不知道为啥会在这里加一章这些内容,与前后有啥关系?

新意义 21章

new metaphor:metaphors that are outside our conventional conceptual system;metaphors that are imaginative and creative.

  • 爱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品

“爱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作品”的蕴涵来源于我们对何谓一件具有协作性的艺术作品的理解和经历。

凸显与隐藏:爱情积极的一面通过WORK在“协作工作”和“艺术作品”中的概念被置于前景。爱情中被视作消极的某些方面被隐藏。

隐喻蕴涵比较具体的方面。爱不是随便一份工作,而是具有共同审美目标的工作。

隐喻让爱有了一种新的意义。如果这一隐喻蕴涵的是爱情经历中最重要的方面,那么这一隐喻可以获得一个真理的地位。进而产生一种反馈作用,指导我们在今后的行为中与这一隐喻保持一致。

隐喻对人所产生的意义一部分由文化决定,一部分与人过去的经历相关联。因为每一个我们所讨论的隐喻中的概念——艺术、工作、合作、爱——都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别,所以文化差异可能是巨大的。

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对隐喻“爱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品”会有不同的理解。

爱是一件被摆设的物品。

爱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人评判,让人崇拜。

爱创造了一种错觉。

爱需要隐藏真相。

  • 解决问题是发生化学反应

由于化学反应是守恒的,元素的组合会因为化学反应而发生改变,组成另一种物质,但元素本身(问题)不会消失。

化学隐喻让我们对问题有了一种新认识:问题永远不会彻底地消
失,也不能被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一直存在。你最大的愿望是找到一种能溶解问题而又没有其他沉淀物析出的催化剂。p133

新认知会影响我们的行动,创造一种新现实。在化学隐喻的观点下,暂时的解决方案是一次成绩,而不是一次失败。问题是事物自然秩序中的一部分,不是要被“治愈”的无秩序。p133

相似性 22章

我们能在构成隐喻的双方中感受到相似性。与隐喻的部分建构一样,相似性也是部分的,不存在全面相似性。

相似性是被隐喻创造的?还是本来就存在只是被人发现/描述的?这也是莱考夫的经验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区别。

莱考夫认为是隐喻通过赋予一个经验范围以连贯结构来创造出新的相似性。p138

例如,“爱是共同加工的艺术品”挑选出了“爱”的某个经验范围,界定了整个突显的经验范围与协同制作艺术品经验范围的结构相似性。

隐喻可以以相似性为基础,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相似性是基于不以相似性为基础的常规隐喻。p140

在后记中,莱考夫又说隐喻通常不是基于相似性,它通常是基于我们经验中的跨域关联,这导致隐喻中两个域之间的感知相似性。p212

隐喻与真理

何为真 24章

哲学家们倾向于把隐喻看作是不同寻常的富于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表达。他们讨论的焦点是语言表达是否为真。真理意味着客观的、绝对的真理。典型的哲学结论是:隐喻不能直接陈述真理,如果说能陈述真理,那只能是间接地通过一些非隐喻的字面意思的解释。

本书的观点:隐喻在本质上就是概念问题,是我们主要的理解手段之一,在构建社会和政治现实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莱考夫不相信有什么客观(绝对及无条件的)真理。真理是有的,但不是客观主义所认为的那样。

范畴化是通过突显某些特征,淡化其他特征或是隐藏其他特征来标识一种物体或经验类型的自然方法。按:又换了个名词。其实也就是前面说的部分建构、突显与隐藏。书中也没说范畴化和次范畴化的关系。

我已经邀请了一位性感的金发女郎赴宴。

我已经邀请了一位著名的大提琴家赴宴。

我已经邀请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赴宴。

我已经邀请了一位女同性恋赴宴。

以上描述的都是一个人,但每种描述都凸显了不同的方面。

范畴是以人类理解为目的、通过原型或者跟原型的家族相似性来界定的。目的不同,范畴的范围也是不同的。脱离了人的目的,句子便无所谓真假。p149

一个陈述是否真实取决于陈述中所使用的范畴是否合适。也即19章所讲的集合论范畴的模糊修饰语。严格来讲,正式场合下转椅不是椅子。

真理以理解为基础(p160)。意义理论和真理理论建立在理解理论之上。p164

当就我们的目标来说,我们对一个陈述的理解与我们对一个情境的理解高度吻合时,我们认为在该情境下这一陈述为真。p161

意义取决于理解。没有理解句子,这个句子对于你来说就毫无意义。而且,意义总是相对于某个人的意义。脱离了人,就压根儿没有了句子本身的意义这么一回事。我们探讨句子意思的时候,说的是这个句子对某个人的意义,或是一个真实的人,或是言语社区里一个假定的典型成员。p164

一个句子的真假

  • 雾在山前

通过投射我们将“雾”和“山”视为实体,同时我们必须赋予山以前后方向——这个方向的赋予与人的观察有关,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可参考39页hausa语中石头的方向。

  • 约翰向哈利开枪

“射杀某人”是一个具有参与者、组成部分、阶段、因果关系、目的结构的经验完形。

我们不是在真空中理解这样的句子。

A.约翰挠耳朵导致枪向哈利开火。

B.哈利开门导致枪向哈利开火。

A可以通过射杀某人的原型来理解。B与我们对“开枪”的原型理解相差太远,以至于我们可能不愿意说这是“约翰向哈利开枪”的真实例子。我们也不会说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约翰应该对射击负主要责任。相反,我们还想作出解释,而不仅仅是回答“真”或者“假”。

常规隐喻的真假

  • 通货膨胀上升

认为像“通货膨胀在上升”这样的句子为真,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通过两个方面的隐喻投射来理解情境:

     a.把通货膨胀看作物质(通过本体隐喻)
    
     b.把多看成向上的方向(通过方位隐喻)
    
  2. 根据两个相同的隐喻理解句子。

  3. 这使得我们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情境的理解吻合起来。

依据隐喻投射和非隐喻投射来理解何为真,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隐喻投射涉及的是从另一类别的事物来理解一类事物。即隐喻投射涉及两类不同的事物,而非隐喻投射涉及的是同一类事物。

对真理的理解取决于对情境的解释。

新隐喻的真假

给我讲讲你的人生故事吧。(常规隐喻)

人生是……一部白痴叙述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毫无意义。(非常规隐喻)

“给我讲讲你的人生故事吧”包含常规隐喻“人生就是一个故事”,隐喻的结构仍然包括参与者、组成部分、阶段、因果关系、目的结构的经验完形。

一般来说,人生故事是把真实人生凸显的元素以连贯性结构整合起来的。如果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然后说:「这是我一生的故事。」你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在叙述真相。p156,用的周译本。

我们通常根据“人生是个故事”的隐喻来理解我们的人生经验,这使我们中许多人能够把这个隐喻看作为真。我们不断通过找出吻合某种连贯人生故事的连贯性来寻找人生的意义。而且,我们不断地讲述这样的人生故事并据此生活。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不断地修改人生故事,寻找新的连贯性。p157

真理问题是隐喻研究中最不相关、最无趣的问题之一。

“人生是……一部白痴叙述的故事”这一隐喻的真正意义在于在让我们尝试着理解它怎么为真时,使得我们可能对人生有一种新的理解。它突显了这样一个事实:抱着我们的人生能够与一个连贯的人生故事相吻合的期待,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是,当生活中那些充满喧哗与骚动的最显著的经历并不跟任何连贯整体相吻合,因而人生变得毫无意义时,这种期望不断受挫。p157

通常在建构人生故事时,我们忽略了许多极其重要的经历,只是为了能找出连贯性。“人生是……一部白痴叙述的故事”这个隐喻的作用就是唤起“生活是个故事”的隐喻,这就是抱着将那些重要的情节构成一个连贯整体的期待来生活。

客观主义神话

  1. 世界由客体组成。客体有不受任何体验者影响的独立性。
  2. 通过体验世界中的客体和了解客体的属性以及客体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我们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
  3. 我们依据范畴和概念了解世界中的客体,这些范畴和概念对应于客体本身(固有)的属性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4. 存在客观现实。我们可以说事情客观、绝对、无条件为真或为假。
  5. 词语有固定的意思。语言表达我们赖以思维的概念和范畴。为了能正确地描绘现实,我们需要与现实吻合的意义明晰精确的词语。
  6. 人能够做到客观,也可以客观地说话,但要做到这一点,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明晰且精确界定的,必须是直截了当的,必须是吻合现实的。只有以这种方式说话,人们才能就外部世界进行精确的交流,才能作出可以判断客观真伪的陈述。
  7. 在客观表达中,人们总是能够避免使用隐喻和其他诗意的、新奇的、修辞的或比喻类的语言,而且也应该避免,因为它们意思不清楚、不精确,不能以任何明显方式与现实相吻合。
  8. 一般来说,客观是好事。只有客观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9. 客观就是理性,主观是非理性且情绪化的。
  10. 主观性可能很危险,它会导致脱离现实。主观性可能不公平,因为它是个人观点,因而会带有偏见。主观性是自我放纵,因为它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意义是客观的,无实体的,不依赖于人的理解,也不依赖于语境。意义可以从句子各部分的意义和句子结构中获得(p174)。不管是人说还是鹦鹉说“下雨了”,这个句子都有相同的客观意义。真理是语言与客观的吻合。如果当时碰巧在下雨,这句子为真,如果没有,这句子为假。p174、p176

这是管道隐喻的延伸。前文莱考夫已经说过管道隐喻的不足,隐喻需要语境来理解(p9)。

客观主义者承认,在特定的语境中,一个人可能把一个句子理解为字面意思之外的其他意思。He is a real genius,这句话在讽刺的时候可以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

客观主义与科学真理、理性、精确、公平和公正处于同一阵营。

客观主义神话的谱系

客观主义神话在西方传统中处于统治地位。

柏拉图批判诗歌与修辞。

霍布斯认为隐喻很荒谬,情绪化,会误导人们,是沼泽中愚弄旅人的光,依据隐喻进行推理就是在无数的荒谬中彷徨;其结果是争论、煽动或鄙视。

洛克认为修辞术以及修辞法所发明之人为比喻性词语都只会暗示错误观点、挑动情绪并因而误导判断,除了条理以及清晰度之外根本毫无用处,是道地的骗术。

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也属于客观主义传统。依据所有人类可以通过感觉体验的各种事物(他的经验主义遗产)这一点,我们能够通过运用普遍理性获得普遍有效的知识和普遍有效的道德准则(他的理性主义遗产)。p173

西方哲学中的客观主义传统还体现在逻辑实证主义者、弗雷格传统、胡塞尔传统的弟子、乔姆斯基传统的新理性主义。按:这里莱考夫区分了欧洲结构主义(雅各布森)与美国结构主义(布龙菲尔德),前者是理性主义传统,后者是经验主义传统。

客观主义神话的不足

客观主义不仅声称自己不是神话,而且使神话和隐喻成为被轻视和嘲讽的对象:神话和隐喻不能当真,因为它们不是客观真实。实际上,客观主义神话本身就不是客观真实。

客观主义神话的缺陷:理解以及由此获得的真理必然跟我们的文化概念系统相关,而且,这种理解不能框定在任何绝对或中立的概念系统中。p189

此外,人类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牵涉到以一种事物来富于想象地理解另一种事物的这一事实。p189

“我们无法消化这些事实”这个隐喻中,客观主义认为,“消化”有两个同音异义词:消化食物的消化;消化思想的消化。“消化”这一常规隐喻的使用仅涉及同音异义词,根本没有涉及隐喻。

一般来说,客观主义者必须根据同音异义观点(通常是弱同音异义观点)或抽象论观点探讨我们所有的常规隐喻数据。这两种观点都依靠以内在特性为基础的既存相似性。相似性是原始隐喻的基础。

即使客观主义者承认消化思想曾经是一个隐喻,但它已经约定俗成了,有了自己的字面意义,成了语言惯例的一部分,是死隐喻。

尽管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但是相似性本身不是内在的,而是基于其他隐喻的,“想法是食物”是基于“头脑是容器”、“想法是物体”的隐喻和“管道”隐喻。p188

死隐喻、具有相似性的同音异义字或抽象论的一般客观论解释都依赖于基于内在属性的相似性。相似性确实存在,但它们不可能基于内在属性,这些相似性是概念隐喻的结果,因此,必须被视为互动属性。但是,承认互动属性就与客观哲学的基本前提不一致,这就等于放弃了客观主义的神话。

人类追求客观主义的原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推论出彼此不冲突的情境。我们能够为行为推断出不矛盾的期望和建议。具有一致的世界观,对你该做的事情有一套清晰的期望、没有矛盾。p193

然而,隐喻是部分建构的。每个隐喻只理解概念的一个方面,而隐藏了其他方面。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成功运作似乎需要不断转换隐喻。对于我们来说,想要理解日常存在的诸多细节,使用许多相互不一致的隐喻似乎是必需的。p193

主观主义神话

  1. 在大多数日常实践活动中,我们依靠感觉,发展我们信赖的直觉。面对重大问题时,我们以自己的感觉和直觉指导行动,而不管别人怎么说。
  2. 我们的感受、审美情感、道德实践和思想意识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它们是纯粹主观的,无一是纯粹理性或客观的。
  3. 艺术与诗歌超越了理性和客观,使我们接触到更重要的情感和直觉现实,而这是通过想象,而非理性。
  4. 生想象的语言,尤其是隐喻,是表达经验中最具个人意义的独特方面所必需的。
  5. 客观性可能是危险的,它错过了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东西。客观性可能不公平,它必须无视我们经验中最相关的领域,而看重抽象、普遍、与个人无关的领域。基于同样的原因,客观性是无情的。并没有什么客观、理性的途径来获得感受、审美情感等。涉及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时,科学没有任何用处。

主观主义与情感、直觉洞察力、想象、人道、艺术以及“更高真理”处于同一阵营。

主观主义在艺术,或许还有宗教中已经为自己划出了一个领地。我们文化中的大多数人把它看作是客观主义领域的附属物,退而求情感和想象。这变相增强了客观主义神话。

主观主义神话的不足

所有主观主义观点都取决于一个基本假设,即经验没有自然结构,因此,对意义和真理就没有自然的外部限制。对A有意义的事物基于A曾经的各种经验,B没有体验过,因此,A不能充分而恰当地把这种意义传达给B。p196

然而,我们的理解,即使是最富想象的理解,都是依据一个概念系统的,这个概念系统源自我们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隐喻提供了部分地传达非共有经验的方法。

此外,隐喻性理解涉及隐喻蕴涵,隐喻蕴涵是一种富于想象的理性形式。

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t):第三条道路

empiricism和experientialism都译为经验主义。前者指16-18世纪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流派。后者是莱考夫所强调的体验/肉身哲学。

莱考夫抛弃了客观主义所谓存在绝对无条件真理的观点,也不接受真理只能通过想象获得且不受外界环境制约的主观主义观点。

客观永远是相对于一个概念系统和一套文化价值而言的。当概念系统或文化价值相冲突时,就不可能有合理的客观。p198

隐喻是富于想象力的理性,隐喻把理性和想象统一。理性涉及范畴化、蕴涵和推论。想象的诸多方面中的一个涉及从一种事物的角度看待另一事物。

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是通过与世界进行互动。p172

经验主义吸收了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合理之处。

根据经验主义神话,还是会有科学知识。但放弃绝对真理的论断会使科学实践更负责任,因为将会形成一个普遍的认识,即科学理论能够突显多少就有可能掩盖多少。如果大家普遍认识到科学并不产生绝对真理,无疑将改变科学界的力量和威望,以及联邦政府对科研的资助。其结果将是对何为科学知识以及其局限何在等作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估。p198

主观主义的合理之处:意义总是相对于某个人的意义。什么东西对于我来说有意义其实就是说什么东西对于我来说重要。而什么东西对于我重要却不只是取决于我的理性知识,而是取决于我过去的经验、价值观、感情和直觉洞察力。意义并非早成定局,而是一个依据想象力来构建连贯性的问题。p198

客观主义神话反映出人类需要理解外部世界,以便能在其中成功运作。主观主义神话则聚焦于理解的内在方面——个人认为什么是有意义的,是什么让他值得活下去。p200

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两者都认为:人独立于其环境。客观主义要掌控环境,主观主义要克服由人独立于环境及他人的观点产生的异化。p200

经验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一部分。人不断与周遭环境互动。真理依赖于理解,而理解源自互动。

关于隐喻的一些思考

隐喻和神话都是理解我们周围发生事情所必需的,二者也都被视为真理。

作为诗学的隐喻与作为认知学的隐喻

隐喻不是隐藏的比喻

在方位隐喻里,跟比喻没有任何关系。

xx是xx

xx像/若/如/似xx

略喻

隐喻是不言而喻

是一种常识

不会直接说出隐喻。

时间就是金钱

死隐喻

死隐喻是人们不赖以生存的隐喻。这些隐喻在文化与语言中过于边缘。它们被使用的部分可能仅仅构成了语言中一个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方式,由于这种隐喻概念使用太少,它们通常不会与其他隐喻概念产生系统的交互联系。p55

山脚(foot of the mountain)是“一座山是一个人”的隐喻。“山脚”就是特异的、不系统的、孤立的,英语中一般不说一座山的头、肩或躯干。它们不与其他隐喻相互作用,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也不发挥有趣的作用,因此它们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它们存在的唯一迹象在于它们能延伸到亚文化中,以及它们的未使用部分(相对不怎么有趣的)是新奇隐喻的基础。p56

按:山脚的隐喻在英语中是死隐喻,在中文中则不然。中文不仅说山头,还说山腰、山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