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公众》札记

严格来说,李普曼写的并非论文,而是社论,所以缺乏详细的论证。不过日常经验也足够让我们反思李普曼的观点。比如在“社会调剂”新闻下居然看到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的一些研究结论。评论的多数人没看过这本书也无需看这本书,生活就是最厉害的老师与最直接的经验来源。

理性、怀疑、悲观差不多是这本书的基调。至于是否有精英倾向,其实是无所谓的。因为精英主义是大家都无法接受的,我也是从非精英主义的方向解释。见:李普曼的悲观与深层次的理性

一个彩蛋:比法国因盟国战胜德国而扬眉吐气,而当盟国离开了欧洲,它就傻眼了(p80)。这可是1925年的辱法呀,不知道是不是辱法的开山祖师。

公民无法也不愿参与公共事务

  • 教育

当人们希望教育能够为民主政治的弊端提供解决良方的时候,总是失望。(p13)。

书籍不会教公民步入社会后,应该怎样安身立命,怎样培养孩子,怎样享受生活(p11)。

现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速度之快老师们根本跟不上,更无法抓住这些问题变化的实质,并及时传授给众多学生(p14)。

如果说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寻找眼前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要找到适于解决所有问题的普遍性原则(p14),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不可能的。按:这里李普曼所将普遍性原则替换为道德,没明白其中的逻辑。

道德多元,没有绝对的标准。判断取决于所处的位置:吃牛肉的西方人-牛-三叶草-蜜蜂-田鼠-猫(p18)。不存在某种普世的道德准则。

  • 个人原因

民主政治理论的假设:所有的人都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公众引
领公共事务的发展(p51)。但选民无法把握选情细节(因为他没有时间、兴趣和相关知识),他只能迷惑而倦怠地更加倾向于遵从他人的意见(p21)。按:关于选民的无能,《舆论》中有更为详细的描述。

信息的公开获取是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但是,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不会阅读专业的研究结果。只有利益相关人群才有动力去读。另外,当信息足够多时,穷其一生也难以读完。

当公民意识到公民在公共事务中扮演的角色是如此虚妄,至少是无足轻重的(p5)之后。他们对公共事务的热情急剧减少,只有不到一半的选民参与投票。

公民的权利与能力

人的权利与能力不应当分开来看。权利不是天赋的,所有的权利都以相应的能力为基础。诚然不需要高超的厨艺就能评价菜的好坏,但人若没有嗅觉与味觉的基础能力,就算厨艺再高超,也是没有评价的权利。

中国公民18岁才有选举权,意味着国家默认18岁以下的人没有参与政治的能力(虽然18岁以后也不一定有)。精神病无论年龄多少,都没有政治权利。有人认为,应当让父母通过考试才能生孩子。这固然侵犯了父母的生育自由,却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孩子的权利与自由。即使认为此措施对人的自由限制太大,也不得不同意:如果父母对孩子做出严重的伤害行为,政府有权剥夺其抚养权。

许多权利看似没有以能力为由加以限制,那只是因为社会默认所有人都有此能力,这与民主政治的假设一样。社会所默认的是生理性的能力,是最低限度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人自身努力。让父母考试这种行为虽然没有默认“人天生具有作为父母的能力”,但却默认了“人天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作为父母的能力”。实际上两种默认都非完美,不过对学习能力的默认会比直接默认能力多加限制,因为更接近完美。

李普曼虽然否认了教育的作用,但似乎部分肯定了学习的作用。社会事务的处理能力仅仅与职责功能相关;不够优秀的人也会在某些事情上做得很好;难以被教育的人也可能在某些事情上很开窍(p108)。“在某些事情上很开窍”的原因不是教育,那就只能是在实践中主动地学习。

说部分肯定的原因,只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面对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我们虽然有学习的权利与能力,但也没那心思与精力。换言之,大部分人在大部分公共事务中,是没有相关能力的。但许多人意识不到自己能力的缺乏,随意发言,因而多生事端。

如果意识到能力实在缺乏,或者不知道自己能力是否缺乏,又该如何是好?见但看花开落,不言人是非一节。

公众

公众并不是个体公民的集合体,而是对某一公共事务感兴趣的一些人们,他们只能通过支持或反对执行者对事件施以影响(p51)。当他们四散而去,重又关注那些虚华的个人利益时,公众被赋予的神圣权力便失效了(p80)。

公众并不了解局内人掌握的事件具体情况,不能分享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因此他们无法分析意图或评估确切背景,不知道行动者的想法或深人问题的细节。他们只能看到事件的轮廓,大概知道自己的立场应该在哪里(p41)。

公众将无法在危机明晰之前预料到它,也不会在危机过去之后持续关注它(p42)。

公众不会知道事件的前因,不会知道事件如何发展,不会仔细思考该如何处理,也没有能力预知行动产生的结果(p42)。

公众面对公共事务是相当不专业的,他们的关注度是间歇性的,只能感知一些皮毛,很难被唤醒,很容易就转移了注意力(p42)。

当直接责任者(利益相关者)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时候,公务人员干预进来。当公务人员的干预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公众与才可以出场(p48)。

公众并非直接参与。公众作为公共事务的旁观者,无法成功参与讨论,帮助解决问题。但是,他们可以从外部做出判断,他们只能以支持某一直接利益相关方的形式参与进来(p72)。

舆论

舆论不是上帝的声音,也不是社会的声音,只不过是旁观者的声音(p145)。

舆论本身并不能产生直接的行动。与其指望人们联合起来形成舆论来应对危机,不如期待个别人采取行动化解危机(p44)。按:即秦晖所谓穷则兼济天下。无论专制统治有多么深重,只要没有引发危机,公众舆论就不会发起挑战。所以必须先要有人对专制统治提出挑战,公众只能是支持他(p45)。

舆论自身是一种非理性的力量,但在相应机构的运作下,在适当的引领和调教下,舆论能够让遵循法律的人们运用它反对暴政(p44)。

为何舆论是非理性的

人数众多的人所形成的舆论意见几乎都是含糊的、混乱的,无法据此行事,除非对其进行要素整合,引导归纳,形成统一(p30)。人群越庞大、越复杂,被政客操纵后,最终的统一意见就会越模糊、越简单(p31)。

19世纪,人们通常认为,多数人中蕴藏着大智慧,那是上帝的声音(p37)。本质上,它不过是君权神授的一种新面目。

基于多数原则的选举都是含有军事隐喻的,是内战的一种升
华和变体(p37)。

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舆论除了无所作为,只能无知而专横地管管闲事。具体问题必需交给那些与公共事务保持能动关系的人去解决,而不直接相关的人只能表达赞同或反对,或在白纸上勾画选项(p46)。

当公众舆论试图直接参政的时候,它无法摆脱失败或暴政的宿命(p46)。

舆论是盲目而热情的、间歇性的、简单化思维的、表面化的(p108)。

旁观者与代理人、局外人与局内人

公众是旁观者,他们把事务代理权委托给具有专业素养的公众中的杰出人士(p90)。

代理者是那些掌握了足够知识和信息,并可以据此对公共事务进行判断和处理的人(中文版译者序)。其实就是各领域的专家。

局内人是能够更好地了解问题并采取行动的人(中文版译者序)。只有局内人能够做决定,并不是因为他更有天赋,而是因为他被置于能够清楚地了解事件并采取行动的位置上(p108)。

局内人与代理人的区别是什么?

代理人也只能给广大公众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因为他们的发现对于心不在焉的人们来说太错综复杂了,而且看起来也总是那么无趣(p25)。

关键不在于他们是专家还是门外汉,而在于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局内人是指在特定事件或环境中,那些掌握了一手信息的人(英文版编者序)。这样看来,局内人似乎比代理人更重要。

我更愿意把局内人理解为当事人,是穷则兼济天下的人。我们无法代替当事人行动,而只能形成舆论支持ta。

三大检验

规则的缺陷最有可能通过公众的“认同检验”和“遵从检验”判断出来(p100)。

  • 认同检验

无论另一个国家的政府有多么厌恶,只要其国内没有公然反抗,公众舆论就不会追究(p86)。偏向于行动。

  • 遵从检验

以个人冒险的方式提出公开批评,这是规则不得人心的一个信号。因此,广泛的批评具有超越其自身价值的重要意义,从表面上预示规则的不稳定性(p88)。偏向于言论。

  • 调查检验(针对辩论)

调查检验是一种高明的检验,公众可以运用它的力量来扩展理性空间(p95)。

检验提出要求者的真诚,检验他面临严峻考验时的信心,检验在理性范围内他是否甘愿为信念而冒险(p96)。

只有当某一方拒绝接受调查时,调查检验的作用才得以显现。如果所有各方都服从、接受调查,那么将无法识别(p97)。

  • 新规则的自我阐释、修正程序、提前告知

经历以上步骤,旨在形成一个新的规则,解决当下的问题。

一个规则必须包含对自身的充分说明,以使对规则的违背无所遁形(p98)。

规则应该为其自身修订设置一个规范的程序,并公开进行。但不应该频繁地修订(p98)。

规则在修订之前应当广而告之。

以上都是李普曼的“姑妄言之”,毕竟,没有任何一种普遍性能够适用于所有具体事件(p98)。公众的参与范围有可能随着新的、更好的标准被构想出来,或随着人们在实践中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扩大(p102)。

如果以上检验都无效怎么办?

但看花开落,不言人是非

如果公众不能用这些检验指导他们的行动,那么,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什么都不要做。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保持中立,要比成为盲目的党派偏见者好得多。(p101)。

人们眼中的世界图景源于对事物的一知半解;他们随意地评论着道听途说的东西,无意识地跟着感觉走(p119)。

现在许多人对no judge颇为赞同,对no comment则少有意识。能在b站看到一个这样的评论,真是难得。

no comment

我十分赞同不发评论这一点。接触各种社交媒体这几年,除了微博,我基本没发过评论,b站我基本以游客的身份登录。微博上评论的也都是比较熟的人。

为何不愿意评论?最大的原因还是自认为对许多事不了解,没有评价的能力。如果因为这种随意的评价而伤害他人,或者为自己招来麻烦,那就得不偿失了。

李普曼与庄子

《舆论》中刻板印象与《庄子》的成心已有相似。《幻影公众》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 知识的态度

生命太过短暂,无法追求无所不知,想要数清所有树上的所有叶子,那是不可能的(p2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隨无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養生主》

  • 人的标准

对于自然来说,以永恒为视角,地球上的和谐应以人类为中心,还是以虫子为中心,这完全不重要(p66)。

对与错、好与坏、快乐与悲伤,都是特定的、局部的、相对的,只在某时、某地、某种情况下,适用于某些人(p68)。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齐物论》

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且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鰌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