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制度》札记

为什么需要生育制度

“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更具体来说,是个人需要种族的绵续来实现社会分工。从个人的立场看,一个人死了,世界便与他无关。但在他活着的时候,却不能不关心,若是前人不生育,或者出意外死了许多,那么他的生活不能不受影响。因为社会结构就是这样,细化的社会分工需要许多人口。以现代社会来说,任何一个行业的停止都会造成其他行业的麻烦。社会分工在孟子那里就已经被提出了。

有死才需要有生。人是要死的,所以不能不想办法维持这社会结构。若是人可以不死,那社会继替就不会发生。自然也不会鼓励人生育了。

在性爱——生殖——抚育这个圈子里,各个环节之间很容易被割裂。可以只有性爱而不生孩子(避孕的知识与行为并不仅限于现代人),生了也可以不抚养长大。人是有割裂这些环节的能力的,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不割裂呢?

单以本能来解释人的行为是行不通的。“人的生理结构并没有一个特别的器官能给孩子们一定能得到抚育的保障”。而且生育是损己利人的。不单单是经济付出,还有感情、时间的付出。(对于孕妇来说,婴儿是多么麻烦,有时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说,“彻底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就得设法避免生育。”正是有了生育制度,性爱、生殖、抚育各环节才能连续起来。

“为维持个体生存计,必须得另外设法保障种族的绵续。”生育制度便是保障种族绵续的人为手段。“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

亲子间的三角关系

生孩子的预期先于结婚。真正使丈夫的家接受一个妇女的,是那个孩子。在抚育孩子长大这一段时间里,父、母、孩子形成了一个三角。这个三角关系是稳定的。

夫妻之间的关系

“婚姻是人为的仪式,用以结合男女为夫妇,在社会认定之下,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来共同担负抚育子女的责任。”

“与其说因为两性的爱好,所以愿意共同抚育儿女,倒不如说因为要共同抚育儿女,两性间需要有能持久的感情关联。”抚育儿女是首要的,是前提。“在男女分工体系中,一个完整的抚育团体必须包括两性的合作。两性分工和抚育作用加起来才发生长期性的男女结合,配成夫妇,组成家庭。”

夫妻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把事务上的合作减少,使夫妇间偏重感情调协,趣味和兴会的相投;一是把感情方面的要求撇开一下,偏重于经济上的、事业上的合作。要讲感情,自然是要等生活有了保障之后。有时不免得牺牲一项。在中国,自然是牺牲感情的时候占多数。新文化运动不知造成了多少家庭悲剧。

夫妻间的关系偏重于经济,家庭被当成事业来经营。“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会心的微笑固然是人生的真趣,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多余的。”

亲子之间关系

费孝通认为:稳定夫妇的是亲子关系。两性的享受不带有对于将来的瞻望。结婚若是只是指两性的享受,这种关系是不易维持的。各人为了自己的满足不易有个共同的憧憬。要打破这历史的不同习惯的障碍,必须创造出一个共同的向未来的投影。孩子不但给夫妇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将来的展望,而且把这空洞的将来,具体地表示了出来。

正是因为三角形才具有稳定性。若是只考虑男女间的情感,没有孩子的负担,那么离婚、结婚便是家常便饭。父母双方为了顺利完成抚育功能,必须对当下不满有较多忍让。现在不乏孩子高考完父母就离婚的例子。孩子高考完,意味着抚育过程的结束,这个未来的展望已经成为了现实,夫妻间便没有再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了。

我们若观察一个孩子的生活,有时真会使我们替他抱不平。他很像是个入国未问禁的蠢汉。他的个体刚长到可以活动时,他的周围已经布满了干涉他活动的天罗地网。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于是好像一只扯满帆的船,到处驶,到处触礁了。

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主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更难过。”

这说的子女的社会性抚育。从小到大,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对于系统中新成员是强制的。当人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时,他便成功社会化了。父母与亲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必须要下狠心好好教他社会的规则,不能由他任意妄为。

“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

我在这里记起在某一本尼采的传记上读到过下列一段故事来。尼采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她爱她的上帝,也同样爱她的儿子。她一心希望尼采能皈依真理,同进天国。尼采呢?却是个宗教的叛徒,怎能领受她这番好意?他屡次想把他不能信教的真情表白给他的母亲知道,可是他明白这个表白是他母亲生命上的一个严重的打击。不表白罢,他又不愿意,怎能欺骗一个爱他的人?于是他烦闷,矛盾,不知如何是好了。他受不住这内心的煎熬,在狂风里一直向附近的市场走去。风愈刮愈猛。迎面来了一个卖气球的小贩,拼命地拉性了一把系住在天空中乱舞乱跃的气球的细丝。丝太细了,风太猛了,眼看着一阵风起,吹断了每一根丝,吹起了每一个气球,送它们直上天空。尼采嘘了一口气,仰望着无所顾忌,毫不留恋的天空里的黑点,吐出了下面一句话来:”That will fly,flies at last”(“要飞的,终于飞了。”)

“要飞的,终于飞了。”亲子间感情的细丝,怎能挡得住世代兴替的狂风!

双系抚育的消失

两性分工减弱

男女在当今越来越平等,两性的分工也就减少,只有很少的职业才必须要区分男女。“若是有一天男女的区别开始减少了,连孩子都不必在母胎里长大。”

教育的转移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孩子的教育从家庭责任转移到社会责任。孩子小时交给育儿所,大了交给学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

双系抚育的消失意味着社会发展程度更高。同时,将子女交给社会机构抚育,意味着三角形有断开的可能。那么,夫妻之间的联系将会偏重于感情。这与社会发展的状况是一致的。

“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毫无疑问,这也是当下许多国家的问题。

在两性关系的态度方面,与其说中国人天生感情含蓄,不如说这是特定生活阶段的无奈与忍受。就好比你说贫穷的人很能节俭一样。真正是不是节俭得看他有钱之后怎么做。不然爆发户这个词语是怎么火起来的?在经济发达,男女平等的今天,中国人对两性感情的态度渐渐与发达国家相似起来。发达国家的问题在我国也有体现。